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,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

大约1个月前,黄先生发现自己的大便,偶尔会出现"前头干硬,后边软粘"的情况。起初,黄先生觉得可能是最近饮食不规律导致的,也没有放在心上。

但是时间一长,黄先生的大便情况不但没有改善,反而还出现了便秘症状,严重时4~5天都没有大便。在此期间,黄先生也尝试了很多通便的方法,但是收效甚微。

朋友得知以后,便提醒黄先生,可能是肠癌,让他尽快去医院诊治。黄先生听过后大惊失色,急忙去了附近医院做了检查。

经过一系列的检查,黄先生被诊断为肠息肉。在医生的安排下,黄先生进行了手术治疗,不久之后就恢复了健康,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。

排便是人们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,它可以通过排便频率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。那么,对于正常人而言,一周大概排便几次正常呢?

一、正常人一周排便几次?医生告诉你正常的排便频率

在很多人的认知中,一天一次大便才是正常情况,过多或过少都提示肠胃可能出现了问题,但事实却并非如此。排便频率和很多因素有关,比如说饮食习惯、生活习惯、身体素质等,因此每个人的排便频率是存在一定差异的。

正常来说,人体消化道内的食物残渣堆积至直肠,到达排便阈值以后,会对直肠神经造成刺激,从而产生便意引起排便。而相对进食较多、代谢快的人群来说,因为胃肠道蠕动速度较快,食物会快速且大量堆积到直肠,相应的排便次数也就随之增加,所以会出现1天排便2~3次的情况。

相反地,有些人天生胃肠道蠕动速度,加之进食较少等因素,肠道内的食物残渣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堆积,使人体出现便意,因而就会出现排便次数较少的情况,可能2~3天才排便1次。

另外,由于人体中缺乏可以分解膳食纤维的酶,在食用粗粮、蔬菜等食物时,其中的膳食纤维不会被消化,则会造成肠道内部容量增加,使人更快出现便意促进排便。不仅如此,膳食纤维还具有吸收水分促进肠蠕动的作用,人体在摄入以后,也会导致食物残渣会被快速排泄

相比于粗粮、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外,常见的精米、精面、肉类及肉制品在进行精细加工时,会被去除了大部分的膳食纤维,人体在摄入以后,则会出现膳食纤维不足的情况。

再加上肉类以及肉制品中蛋白质含量较多,过量食用会增加胃肠道消化负担,影响肠道蠕动,使得食物残渣停留时间延长,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。

综上所述,通常情况下一周排便3次左右是正常的,只要大便成形,没有腹胀、腹痛、便血等不适的情况,一般不需要过于担心。但要是出现大便"前头干硬,后边软粘"的情况,就提示你的身体可能有一些隐藏的疾病,需要引起重视。

二、大便"前头干硬,后边软粘"咋回事?可能是这3种疾病引起

在日常生活中,许多人在出现大便"前头干硬,后边软粘"以后,因为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,所以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。但是这看似小小的问题,背后可能有其病理性因素,下面就为大家列举一下吧!

1、便秘

便秘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,大约三分之一的人都会出现,其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、排便次数减少、粪便干硬,而引发便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肠蠕动减缓。

大肠具有吸收食物残渣中多余水分形成和储存粪便的作用,在肠蠕动减缓以后,就会造成大肠中的食物残渣停留时间过长,其中的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干燥,排便时就会出现大便"前头干硬,后边软粘"的情况。

因此,面对频繁的便秘,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,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以促进肠胃蠕动。同时,保证每天饮水量在1500ml左右,增加粪便的含水量。还可以通过适当运动,以及腹部按摩促进排便、预防便秘。

2、肠易激综合征

对于普通人而言,听到肠易激综合征可能比较陌生。其实,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,以腹痛、腹胀等腹部不适以及排便频率、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。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疾病呢?

其实,这可能和消化道的特性有关。它作为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,更容易被外来致病菌感染,造成肠道菌群失调,引发各种急慢性肠道炎症,比如说肠易激综合征。

而在罹患肠易激综合征以后,患者的肠道内部环境,以及蠕动速度则会发生改变,可能会造成便秘或者腹泻等症状。一旦两种症状同时或交替出现时,就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大便"前硬后软"的情况。

幸运的是,我国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已经相对成熟,疾病的预后效果也相对良好。因此,当我们经常出现腹痛、腹胀、排便频率、粪便性状改变的表现时,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,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,尽快进行治疗。

3、肠息肉

提到大便"前硬后软"的症状,我们首先都会联想到肠息肉这一疾病,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,肠息肉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。

但是,当息肉生长在直肠时,会直接刺激到直肠的感受器,导致其对粪便的压力感受失灵,从而出现排便习惯改变。此时,粪便就会堆积在直肠,出现上文中提到的水分被过度吸收的情况,进而表现为大便"前头干硬,后边软粘"的情况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根据病理类型不同,肠息肉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,主要有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。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肠息肉,也有着不同的检查和诊断。其中,非肿瘤性息肉可以根据症状、息肉生长部位及大小等因素,综合评估后行相关治疗。但要是提示为肿瘤性息肉,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息肉。

除了以上提到的排便规律的改变,其实我们日常排便时,大便的性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健康状况,提示一些疾病出现,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
三、注意!从大便中可以看出你的健康状况

我们都知道,正常健康的大便应该是柔软成形的,并且颜色以黄褐色为主。一旦出现与正常情况不相符的症状时,就提示自己的身体健康可能出了状况。

如果粪便成形,颜色正常,但是表面出现红色,可能是直肠、肛门等下消化道出现病变,从而引发出血。常见病因主要为痔疮,或者久坐、如厕时间长等不良习惯,都会增加腹腔压力,造成直肠、肛门处的静脉丛充血、肿胀,再加上饮水量过少、进食辛辣刺激食物等,则会导致大便变得干结,在用力排便时很容易摩擦到痔疮,引发出血的症状。

因而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需要多喝水、清淡饮食,并食用一些蔬菜水果、粗粮等,保持大便柔软通畅,减少对痔疮的刺激。同时,还可以通过控制如厕时间、维持肛门部位的卫生、避免久坐、养成运动习惯等方式,减少腹腔压力,从而起到预防痔疮出血的作用。

另外,当粪便呈暗红色或者是黑色时,则提示存在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,例如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。在罹患这些疾病以后,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会被消化道中的消化液破坏,其中的铁离子就会直接与肠道中的硫化物反应,形成黑色的硫化铁,这就导致大便颜色呈现黑色,并且粘稠发亮。

不仅如此,随着血液流失,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还会伴随着头晕、乏力、心悸,以及四肢发冷等症状,严重的还会出现晕厥、休克等危及生命的重症。

综上所述,我们在日常上完厕所之后,应该习惯性的观察大便的颜色,如果出现颜色、性状的改变就要引起足够重视,当自己无法判断时,就要立即就医,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。

四、想要维持肠道健康,不妨试试这几件事

胃肠道作为与人体外界相通的腔道,外来的致病菌就会在进食和排便的过程中影响肠道健康。因此,我们从以上两个环节入手,维持自身肠道健康。

老话常说"病从口入",很多肠道疾病的产生都和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,这时就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饮食,来维持肠道健康。

在食物的选择上,除了常见的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等食物以外,发酵食品以及含有多酚的食物,对于肠道健康也是十分有利的。

那么,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发酵食品呢?医生提示大家比较常见的发酵食品有酸菜、泡菜、酸奶、奶酪等。这类食物中大多含有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群,人体适当摄入可以维持肠道菌群平衡。

而多酚食物主要有杏仁、蓝莓、草莓、绿茶等,它们含有大量的多酚,可以被人体内部的肠道细菌分解,为有益菌的繁殖提供充足能量,也可以起到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。

除了食物的选择以外,在吃饭时还需注意细嚼慢咽。在此过程中,我们的牙齿可以对食物进行充分研磨、粉碎,能够减少吞咽时食物对食道、胃部等造成的挤压刺激。

在对食物进行充分咀嚼时,可以增加唾液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长,便于发挥唾液对食物的润滑,以及初步消化作用。同时,人体的咀嚼动作还可以刺激神经中枢,增加胃酸分泌水平,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消化作用。

而经过口腔充分研磨、消化过的食物,在进入肠道以后,可以通过消化酶,分解其营养物质,从而被人体更加充分地吸收利用。

因此,我们在饮食过程中,除了均衡饮食以外,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,通过二者相结合可以有效维持肠道健康。

总结:

排便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环节,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,但是只要我们能稍稍留意,便能从中发现身体向我们传递的信号,及时的发现疾病并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;同时,我们还可以通过养成健康合理饮食、运动习惯等方法来帮助维持胃肠道健康。

内容分享:
全球2000+节点无盲区覆盖,注册即可免费使用
Top